




泥土之上的想象
——朔州十六位青年诗人同题诗点评
文/蔡启发
著名诗人老朋友崔万福先生给我发来微信,向我推荐由朔州作家协会举办的一期同题诗歌作品,并嘱我为朔州诗歌新人的作品点评一下。我没有很快答应下来,迟疑的主要原因,是水平有限。但又考虑到远方朋友的相约,哪怕水不好,也要认真拜读,权当一次认识朔州诗歌界新人面孔的机会,经过一番思考,还是答应了下来。
同题诗《想到泥土》,由朔州作家郝丽云先生出题,如此博大精深的诗题,可谓是一个深邃而赋有思想的课题,值得每一位写作者思考,更何况对这些新人来说,是一个考验与一次创作检阅。我读着他们一首首的诗歌,似乎感受到了一颗颗火热的心跳,震荡的音符里,就像拔擢出对泥土的呼唤。这也很快让我想起了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这些诗虽不能与艾青媲美,或者说还未达到同工异曲之美,但是,是同工异曲的歌唱。我所面对的是《想到泥土》,那么,现在就且看作者们的深情道来。
一、王斌的《想到泥土》,呈现给人的是一曲田园牧歌。土地的角落是父母的庄稼园,因为,园中“都留下父母慈祥的爱抚”,所以,父母更是庄稼园里的王子。诗歌浮想联翩,憧憬满满,又不失活泼和趣味可掬。
【王斌原诗:想到泥土】
想到泥土
就想到园
与其说是园
不如说是院
母亲爱植草,爱种花
说花开富贵
父亲爱育果,爱种瓜
说种瓜下酒
春风每过
父母便点种一年憧憬
坐看云起日落
煮蒸三餐炊烟
闲等花开瓜结
夏秀满园关不住
留小径独开
百花争蜂抢蝶
向日葵翘首阳光
葡萄在架上酝酿酸甜
一行行大葱笔立站岗放哨
几只云雀又迷藏在繁枝茂叶
芸豆的藤蔓又出租了几户瓢虫
墙角,那只小气的老房客
又织起那张陈旧破绽的蛛网……
一枝一叶总是情
小院的角落里
都留下父母慈祥的爱抚,和
涓涓浇水的溺爱
夜深,南风
院外的蛙歌
院内的蛐鸣
花香满院
风摆茧果
我故意的咳嗽声
惊不醒酣睡如雷的父亲
(王斌,70后,籍山阴,居右玉,喜文爱字。)
二、马茂的《想到泥土》,写的颇为与众不同。浅表的想象里,却留下深层次的思考。诗句借以“动物的尸体”作为铺垫,延伸出人类的“尸体”,都将变成泥土,那种直面现实无畏的态度,彰显着永恒与担当。
【马茂原诗:想到泥土】
想到泥土
我竟然
首先想到了
尸体
动物的尸体
植物的尸体
最后
都变成了泥土
我想
自己死后
也会变成
一层肥油油的
黑土
上面生长着
绿油油的
庄稼
(马茂,右玉县人,文学爱好者。)
三、赵培义的《想到泥土》,由大自然的宝藏“繁衍着人类”,孕育“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敬畏,心怀感激之恩。朴素的诗句,寓寄着对故乡的热爱,畅怀褒扬,致理入情。
【赵培义原诗:想起泥土】
泥土
偌大个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繁衍着人类
想起泥土
便会想起故乡
祖祖辈辈
繁衍生息
羊肠小道的足迹
先辈们的身影
山坡上随风摇曳的莜麦
金黄金黄的
田地的土豆苗下长满了土豆
滚圆滚圆的
牛羊群嗅着泥土的气息
低头觅食
……
这一切的一切
包括我的生命
都源于这方热土
多想捧一把故乡的泥土
轻轻地捂在我的胸脯
感受它的温度
感恩它的馔哺
(赵培义,朔州市应县人。闲时抱书取暖,煮字疗饥。)
四、池泽清的《想到泥土》,着笔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折射出给予人类尽亨美味佳肴的光芒。付出不图回报的泥土永远是“默默无语,无怨无悔”的,仿若和盘托出蓝天下的奉献之歌。
【池泽清原诗:想到泥土】
头顶一片天
脚踩泥土行
泥土让万物生长,枝繁叶茂
绿荫天地,处处风光
泥土供给人类各种果实
让人品尝美味,享受不完
高楼大厦建设离不开它
拦江阻挡水流离不开它
每一处都有它的亮点
每一处都有它密切连接
泥土如同人身体里的血液
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而它始终还是那个旧模样
无需回报
无需赞美
守着自己的使命
默默无语,无怨无悔
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伴着那日月星辰
丰盈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池泽清,九九,朔州人。嗅着诗的沁香,一路醉了人生。)
五、侯晓辉的《想到泥土》,主要体现在“去寻味泥土”,泥土的情怀是接纳一切。哪怕是“玫瑰”花与毒草“罂粟”,“不一样的根植”,用以“广博的胸膛”,以及“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包容。可圈可点!
【侯晓辉原诗:想到泥土】
是春风,
吹过的温软
是雨后,
沁人心脾的陶醉
而我是那
植被里的一粒种子
是玫瑰也好
是罂粟也罢
只要随那暖暖的风
在渡远航,在
去寻觅
那便是我
知足的源泉
做一粒霸道的种子
找一片
偏爱我的原野
容纳生生不息的生命
扎根于广博的胸膛
让我有梦一样的沉思,
去寻味泥土
不一样的根植
去吸收上下五千年
深厚的底气
(侯晓辉 笔名:微足墨语。部分刊登在《中国诗歌网》《朔风》《应县文艺》散见于网络平台。没有礁石的阻挡,哪有浪花的激越!)
六、陈理中的《泥土》,省略了所有的想象,却是熟练的境界中,藏着对母亲的爱戴。简约的三行诗,更是表达了母亲的怀念。
【【陈理中原诗:泥土】】
自从,母亲睡进泥土的怀中
我对泥土又有了新的认识
它,是我母亲的母亲
(陈理中,作家,诗人 。)
七、杨洛的《想到泥土》,三节诗用三个“想到”开头,三张脸蛋如并蒂的花朵。三个不同的视角,写出了泥土的厚德载物,可以讲是直击诗歌主题,轻盈亦悠扬。
【杨洛原诗:《想到泥土》】
想到泥土
她从不言语
她承载着严寒酷暑
她却孕育着丰收
年复一年
想到泥土
她朴实,刻意卑微
她甚至活在冷漠的脚下
她却具有厚德的母性
泽被时光里的每个角落
想到泥土
我们怎会漠视
我们不该随意践踏
我们应该为她筑坛,树祠
带着无限崇敬
去膜拜
(杨洛,原名杨劲昌,山西应县人,喜清风明月,爱秀美山川,我手写我心,直白抒胸臆。)
八、紫雁的《想到泥土》,是在直接的轻抒情里,重笔赞颂对泥土的深情。娴熟的笔触,传递出泥土的淳朴。怀着一颗对泥土的恭敬和崇善之心溢于言表,让诗歌散发泥土的芬芳。
【紫雁原诗:《想到泥土》】
你没有华丽的外表
却有着博大的胸怀
你悄悄吸收着天降的甘霖
默默奉献给自然界的生灵万物
你总是那么淳朴
却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你静静地播撒着慈爱
把自然界打扮的多彩绚丽
年年岁岁里
你经历着春的和煦,夏的炙热
秋的丰硕,冬的严寒
却从没怨言地把大地母亲守护
岁岁年年里
你顶风雨历雪霜
用铮铮傲骨的豪迈
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走上富裕
啊!泥土
平凡而伟大的泥土
我要赞美你
用最朴实的语言把赞美的心声倾诉
(紫雁睿翼,实名:郝爱雁。山西定襄人,成长于朔州。曾为一名幼教。现任山西省诗词学会黄河散曲社分社《朔州鸿雁散曲社》常务副社长。喜欢与文字谈恋爱。爱好广泛,喜欢手工制作、剪纸、面塑、布艺等。总想把平凡的生活打理的诗情画意。使人生精彩靓丽。)
九、吴生文的《泥土与梦想》,姑且是从泥土上出发追梦,又回归到梦的初心。低姿态的诗句中,续集着一代代人的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没有错,而故乡锄禾日当午的情景历历在目。心系桑梓,藏着梦有气场。
【吴生文原诗:《泥土与梦想》】
我是一个农人之子
在命运的招唤下
诞于农家长于农村
从此,被泥土塑形
一辈子有了泥土的气味
从离开村庄的那刻起
就不断地回念
尽管这块土地一点也不富足
甚至贫瘠的让人叹息
但终究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
靠着坚韧一代一代地繁衍
从我来到这个世界
这块土地就成了
我一生也走不出的桑梓大地
我算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愚顽地热爱着文学
坚守着清贫和孤寂
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
不停地挥笔耕耘
抒写着故土大地上
那特有的泥土芳香
以及泥土大地上
一幕幕的乡情乡景
或用锄头勾起烂漫的朝霞
或用露珠装点成欢快的琴弦
或用夕阳中的镰刀
挥舞成丰收的景象
乡村的四时景色
农人的四季生活
在回忆的节奏里
幻化成灵感的思绪
我是一个亲近泥土的人
家乡的山山水水
装点着我人生的梦想
故乡大地上那些尘封的童年旧事
常常在夜深人静时
带着泥土的气息
一缕缕地在脑子里飘荡
醒来了,我轻轻地
擦拭着自己的那个梦
犹如在艰难的尘世中
坚守着精神的桃花源
人到中年渐渐感悟
泥土滋生着梦想
梦想
才是与生俱有的财富
(吴生文,男,朔州市平鲁区人,爱好文学,18岁开始憧憬诗和远方,后苟且于柴米油盐。不觉已知天命,重拾秃笔,乱做诗文。)
十、山竹的《想到泥土》,诗句别出心裁:你看这“冒出一个C大调的单音‘1’/撞在五脏六腑的共鸣腔里”。诗歌创作的陌生感,被她创新的一想,成为由然而生。一种母爱的新意如波澜壮阔!
【山竹原诗:想到泥土】
想到泥土
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冒出一个C大调的单音“1”
撞在五脏六腑的共鸣腔里
訇然作响
一幅幅画面眼前铺开
黄豆苗顶着豆瓣
摇摇晃晃钻出来的可爱模样
葡萄藤上
米粒大小的果
母亲锅里
开花爆裂的土豆
散发出
久违的味道
连我的皮肤
都是泥土味
在故乡的田埂上
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山竹,本名马艳琴,山西省作协会员。)
十一、罗学玲的《想念泥土》,是“想到”转换“想念”的新概念写作。这与她身处异地,思念故乡的身世有关,一个对泥土怀有梦想的人,每一个方寸都是她心中田野。先不说“赶一场生离死别”,但因直面爱情的海枯石烂中浪漫现实。诗歌娴熟透彻!
【罗学玲原诗:《想念泥土》】
生我养我的那方土地
她的每一寸
都在我心底累积
他乡月光都是照到田野,山坡
我这命中有水有林与土地相关的人
哪一季风都会唤醒希望
山野小草也会长出
哪怕弯腰的梦想
赶一场生离死别
我的故乡我的泥土
油菜花迎来蜜蜂,蝴蝶携带着爱情
三月红露出火一样灿烂笑容
竹篱笆里拨响几声
鸡鸭鹅狗的和韵
还有菜畦中掀起的虫鸣
故乡泥土
是芬芳漂泊的旅途
为我一生痛楚
精心抚慰
(罗学玲,重庆万州人,现居山西山阴。一个偶尔用文字煮乡愁的人。)
十二、卜兰如的《想到泥土》,是一首采用拟人的临摹诗。写的“丰腴却又神奇”,生动的夸张赋予了美好的想象。就像一个人在骚动的泥土中转身,嵌入华丽的碧玉。
【卜兰如原诗:想到泥土】
我在寻觅
寻觅那生命的床
这便是泥土
丰腴却又神奇
仿佛千畦梦回
一纪又一纪
起起伏伏的韵
丝丝蔓蔓的情
绵绵沉甸如母亲的身躯
你是神
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抒写了尘世的缤纷
留下的是酸甜苦辣的梦萦
听,你无时无刻不在骚动
野草遮不住你的襟怀
离愁挡不住你的华丽
有时的残缺
那是在孕酿下一次的谜
揭开谜底
馀一缕温謦化为丰收
捧一掬泥香写满碧玉
(卜兰如,就职于山西省朔州市晋阳中学,山西省黄河散曲社社员,朔州市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文学平台及文学刊物,喜作文字游戏,曾荣获中国草根文学最美诗人称号。)
十三、木同的《想到泥土》,读起来容易,而想起来有难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写的流畅、紧凑、灵动,谓之活灵活现。所以其难度是逃离了故乡的门槛,在记忆的留恋、瞭望着,就有了一派根性的厚重感。
【木同原诗:想到泥土】
想到泥土
就想到了回归
想到了那喂养我长大的故乡
那一片泥土
曾让多少人逃离
就曾让多少人留恋
留恋那小米饭的清香
留恋那街门旁的瞭望
因为
那贫瘠的泥土
给予了根的厚重
给予了根的期望与成长
(赵进荣,笔名木同 , 一个抱字取暖的应县女子!)
十四、陈春的《想到泥土》,是在四季的想念里,唯秋天的雨后最汹涌。那些家乡熟悉的草木、爪果,除了相亲相爱,便是天经地义的落脚点。像泥土一样简约、博爱、适度,而由浅入深。
【陈春原诗:想到泥土】
秋雨终于回眸
在渐渐紧密的声音背后
有太多汹涌而起的部分
找一个落脚的根
比如田野,苞谷
比如路口,草木
在大地的掌心里不动声色地相融,过渡
此刻,所有想念归还给夜
隐匿的不再做赌注
当想念如一粒尘埃落入泥土
我看见家乡的木瓜树
正在一堆方言里返青
复苏
(陈春,女,笔名青花瓷,山西朔州人,作品散见于网络公众平台。)
十五、穆水的《玉米》,光从诗题看,似乎不像同题。但只要你仔细阅读“玉米”,就会悉心发现,这玉米是在泥土中诸多植物的宠儿。它又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泥土老人,日益的成熟,为日子带来安逸。写的生动形象!
【穆水原诗:玉米】
一粒就够它长半年了
活着就是它入土为安的好日子
在太阳升起落下的大半年间
它偷偷探出脑袋或者干脆伸出
手脚,坚韧地立在空中
晴天便是它扬眉吐气的黄历
耷拉着麦穗在田间埋怨:
天气炎热,像在空中燃放着烈火
就着尘土呼吸了半年
散发着浓烈的安然的尿臊味
秋收季节,在干旱的山上沁着
汗珠子。裹紧诱人的黄肌肤
慢慢被剥开,在寒冷的冬日里
存储着,洁净地回来
(穆水,朔城区人,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见各类刊物。)
十六、王晶的《想到泥土》,初看起来有点“安静”。其实,这是一首有惊天动地追求的诗。人生的“卑微”模糊了村野,“坟堆”、“父母”又叫人有思考的追忆。故乡的“磷彩”是一闪念的词。诗歌幻灭与兴奋共存!
【王晶原诗:想到泥土】
安静的乡间
弥漫着回忆的气味
屋顶的瓦楞上,落着厚厚的尘垢
蒙尘的竹楼洗白了
无声的追忆
今夜,月光垂泪无语
对面的大山模糊而凄楚
爸爸在这边,妈妈在那边
卑微的命运
掀翻了时光的坟堆
父母被挤成了纸
天堂或地狱悬挂的一幅画
我至今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乡村的道路
满是泥泞
在田野中闪烁着磷彩
故乡的地名和方言
隐身在泥草下
发出思念的光
(王晶,笔名空谷幽兰,四川绵阳人,现居山西应县。省作协会员,《朔州作家》和《世苏中国》平台编辑。)
通读以上的诗歌,留给我印象是:这些所谓的新人不是一般的简单。他们当中有三十而立,到五十知天命,有的还是省市作家协会的会员。更有甚者是作家、诗人、教师。如此,藏龙卧虎的新人,我也是斗胆“点评”了。限于能力水平,读是认真的、所谓的“点评”也是认真的。愿我的阅读体会不会是歪解。不当之处,还望万福诗家及至山西朔州诗歌界的朋友批评。
【作者简介】
蔡启发,写诗也写评论,出版诗著十部。
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十月》《浙江日报》《朔方》《绿风》《当代诗人》《上海诗人》《星河》《中国诗界》《天津文学》《诗林》《新华文学》《牡丹》《江河文学》《廊坊文学》《吐鲁番日报》《中国诗歌》《工农文学》《安徽诗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报》《西南大学报》,美国《休斯敦诗苑》《海华都市报》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近20篇,有论文被编进大学教案例文和收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资料。获新诗百年百名实力诗人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现代诗歌特等奖、钱塘江诗会三等奖、香港二十年紫荆花杯优秀奖等30多次。曾任全国黄芽杯、乌药杯诗歌大赛、电力杯廉政文学大赛等评委。应邀于2019年7月参加中国诗人艺术家赴俄罗斯参加莱蒙托夫诗歌音乐节暨出席中俄诗歌高峰等论坛系列活动。应邀于2020年9月参加“文化固原•诗书原州”,《诗经》—《清平乐•六盘山》大型诗歌主题活动。开展和参与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各项国际诗歌交流活动。






